欢迎来到晋城旅游网官方网站
2024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系列活动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广告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动态新闻
太行古堡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塑造
发布时间:2020/7/16 来源:太行日报

 皇城相府古堡

  ◇文/图 张建军
  狭义的太行古堡是指晋城市特有的防御性古堡建筑,广义的太行古堡是指太行山上以古堡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太行古堡和太行山水是统一的整体。生活在太行山区的人们“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太行古堡是晋城人耕读传家、挖煤炼铁积累下来的财富转换,更是太行山人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传承积淀,它们记载的是太行山区数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太行人艰难困苦一路走来的实物见证,古堡文化是整个太行文化、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晋城地处中原和北方咽喉要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战事不断。太行古堡群因战而生,由来已久。三家分晋始有端氏,战国争雄,烽火频发,长平之战中,秦赵对垒,白起屯兵,堡寨林立。历秦汉至宋元,虽也有些许堡垒建筑,但遗迹甚少。只留下屯城、武安城、马邑城、王离城等地名让人遥想。目前晋城范围内遗留的堡寨多达117处,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的多建于明末清初动乱之时,它们有相对一致的建筑功用,平时自居,乱时抵御流寇,寻求自保;有相近的结构特点,呈现外筑高墙、墙上有垛口、炮台的堡寨形式,防御个性鲜明;它们的建造更是都得益于明清时地方煤铁经济的繁荣及家族累世官宦的文化积淀。也正是凭借它们的护卫,晋城留住了一部分经济、文化底蕴,战后才能迅速崛起成为人文繁盛的富庶之地。
  太行古堡的传统建筑及历史要素类型丰富,建筑艺术特色鲜明,是官绅主导的乡村社会组织、日常生活、传统文化高度融合的独特空间载体,在中国北方乡村聚落中独具代表性。太行古堡群内常设有关帝庙、菩萨庙、文昌庙等,或“一神一庙”或“数神一庙”,融合了儒、释、道、成汤、水草神、广禅侯等本地神及外来天主教信仰在内的多元信仰,是汉族兼容并蓄的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体现。如小寨天主教堂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古堡式教堂,吸收了中西方在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要素,是17世纪中国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太行古堡和福建土楼群、广东开平碉楼群一样,都是地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古建奇葩。这些古堡历经数百年岁月雕琢,斑驳沧桑,通体苍黄,散发着浓浓乡野气息,至今仍流露着难得的朴素之美,被著名古建学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即使和已列入世界遗产的古堡遗产相比,太行古堡也毫不逊色,有其价值独特性和代表性。集中表现为申遗评价中的景观价值、历史见证价值、交流价值和土地利用特色价值。
  打造太行古堡群文化,要做好以下文化品牌的塑造工作:
  一是主打“耕读文化”的品牌。晋城耕读文化源远流长。神农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历山位于晋城沁水县城西40余公里处。从历史文脉延续来看,晋城历经了孔子回车,三家分晋,陈子昂泽州城楼赋诗,程颢办学,使晋城一代学风蔚然,百姓“勤于田力,多嗜文学”,金代陵川七状元,元代涌现郝经、元好问双璧,明末沁水四尚书,清代阳城十凤齐鸣,现代上党戏王赵清海、文学大师赵树理等重大文化事件。从陈子昂的诗可以看出唐以前的晋城质朴少文,从宋代黄廉的行县诗、青莲寺金代杨庭秀的诗文碑、郝经的宋二先生祠堂记等可以看出,宋以后晋城文质彬彬,程颢在晋城大办乡校,使晋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介赳赳武夫变成了翩翩君子。文教的力量为晋城赢得了“洋洋乎齐鲁之风”的美誉,晋城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在现存的太行古堡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建有读书院,老宅院的门头匾额上,“耕读”“耕读传家”“耕与读”的字样更是极为常见,可见“耕读传家”在明清古堡修建之时已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二是工匠文化的品牌塑造。晋城,古称泽州,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有“煤铁之乡”的美誉。“阳阿古剑”产自大阳,阳城犁镜、大阳钢针、泽州铁器等,曾畅销全国。泽州也因煤铁而富,富而学,学则仕,彼时文风鼎盛。明朝尚书王国光、张慎言,大清相国陈廷敬等,均与铁有着不解之缘。在以冶铁为主的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明清太行古堡群的修建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所提供的财富积累,此外,铁制品也被广泛应用于乡村防御设施、建筑构件,成为地区历史悠久的冶铁文化的特殊见证。打造代表晋城文化的新名片,提高泽州铁器的品牌影响力,让泽州铁器再次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三是打造丝织艺术文化。潞绸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为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隋书》记载:“长平、上党,人多种农桑……”,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高平等地兴盛已久,并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阳城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栽桑养蚕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阳城蚕茧曾经是,现在也是闻名全国的“金字招牌”。沁水端氏镇被称为“缫丝之乡”,在唐代就已经是“家家种桑养蚕,户户缫丝织绢”。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中形成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化符号,构成了晋城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打造集展示展销、观摩体验、学习传承于一体的丝织艺术活态博物馆。不仅可以带动晋城地区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和传承。
  通过对太行古堡群文化的梳理总结,笔者认为将晋城的文化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的经济优势除主打“耕读文化”的主品牌之外,还应该把太行古堡当做花篮,把铁器文化、潞绸文化等放进来一并打造。同时要打造“太行古堡花车巡游”宣传效应,将本地各类文化元素以太行古堡作为平台进行文化输出,叫响太行古堡地域文化品牌,增强太行古堡的文化影响力。将太行古堡建设成为“晋城发展全域旅游的主阵地”“山西文旅融合工作的排头兵”“中华文明体系的新高地”。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站在国家建设中华文明体系的战略高度,将太行古堡文明体系作为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板块来谋划建设。以耕读传家的文化精髓来定义太行古堡的文化特质,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展开。空间上,以湘峪古堡、皇城相府、柳氏民居等为载体,可创新性设立润城—湘峪太行古堡文化特区,在省域内形成晋北主打佛教文化、晋中主打晋商文化、以晋城为主的晋东南主打耕读文化的文化矩阵。时间上,太行古堡形成的时期主要为明末,活化利用突破点以“复活明代真实生活,体验明代乡土中国”为主题,形成太行古堡明代文化景观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看汉唐去西安,看宋城去杭州,看明朝来晋城”的社会共识。
责任编辑:李宝婷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晋城旅游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旅游网发布,版权归晋城旅游网所有,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旅游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凡本网注明“推荐”字样的内容,仅为会员单位的公益品牌推荐,不做营销推广,请用户自行甄别,有疑问请联系删除。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旅游网咨询电话:0356-2601555
相关文章
投诉举报
热点新闻
24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